常用工具 免費問醫(yī)生

翼內肌

所屬科室:神經內科,口腔科
張麗雯
張麗雯主治醫(yī)師
中日友好醫(yī)院 口腔科
本文由彩牛醫(yī)生原創(chuàng),經專業(yè)醫(yī)師審核校對

翼內肌是咀嚼肌的一部分,與翼外肌一起協(xié)同作用。

對下頜骨的運動及口腔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。

在維持正常的咀嚼、言語和吞咽等生理功能方面發(fā)揮關鍵作用。

位置

位于顳下窩的內側面,在翼外肌的下方,呈四邊形,有深淺兩個頭。上頭起自蝶骨大翼的顳下面和顳下嵴;下頭起自翼外板的外側面。肌纖維斜向后外下方,止于下頜角內側面的翼肌粗隆。

參考文獻
[1]徐永成,原林,李建輝.咬肌、翼內肌與下頜角肥大的相關性研究[J].中華醫(yī)學美學美容雜志, 2002, 8(5):250-253.
[2]崔益群,楊圣杰.翼內肌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學觀察[J].青島醫(yī)學院學報, 1995, 31(3):3.

由許多肌纖維束組成,這些肌纖維束依據(jù)其起止點不同分為上頭和下頭,且被包繞在顳下窩內的筋膜鞘中,與周圍的肌肉、血管和神經等結構緊密相鄰。

參考文獻
[1]徐永成,原林,李建輝.咬肌、翼內肌與下頜角肥大的相關性研究[J].中華醫(yī)學美學美容雜志, 2002, 8(5):250-253.
[2]崔益群,楊圣杰.翼內肌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學觀察[J].青島醫(yī)學院學報, 1995, 31(3):3.

翼內肌具有咀嚼功能、輔助下頜運動、維持下頜位置等。

咀嚼功能

雙側翼內肌收縮時,可上提下頜骨,使上下牙齒咬合,產生強大的咀嚼力,幫助粉碎和研磨食物。

輔助下頜運動

與翼外肌等其他咀嚼肌協(xié)同作用,參與下頜骨的前伸、側方運動等復雜動作,使下頜骨能夠靈活地進行各種方向的運動,以適應不同的咀嚼需求。

維持下頜位置

在靜止狀態(tài)下,翼內肌也持續(xù)發(fā)揮一定的張力,協(xié)助維持下頜骨在正常的位置,保持口腔的正常形態(tài)和功能。

參考文獻
[1]徐永成,原林,李建輝.咬肌、翼內肌與下頜角肥大的相關性研究[J].中華醫(yī)學美學美容雜志, 2002, 8(5):250-253.
[2]崔益群,楊圣杰.翼內肌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學觀察[J].青島醫(yī)學院學報, 1995, 31(3):3.

保證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,如瘦肉、魚類、蛋類、豆類等,有助于維持翼內肌的正常結構和功能。同時,也要攝入足夠的蔬菜、水果,以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,促進肌肉的健康。減少長時間咀嚼口香糖、檳榔等需要過度使用咀嚼肌的行為,避免翼內肌過度疲勞和損傷。避免經常食用過硬的食物,如堅果、骨頭等,以免過度使用和損傷翼內肌。

參考文獻
[1]徐永成,原林,李建輝.咬肌、翼內肌與下頜角肥大的相關性研究[J].中華醫(yī)學美學美容雜志, 2002, 8(5):250-253.
[2]崔益群,楊圣杰.翼內肌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學觀察[J].青島醫(yī)學院學報, 1995, 31(3):3.

進行適度的張口閉口運動,如緩慢地張大嘴巴,然后再輕輕閉上,重復多次,可以鍛煉翼內肌的靈活性和力量,但要注意避免過度張口造成損傷。進行下頜的前伸、側方運動練習,如將下頜緩慢向前伸出,然后再收回,或者將下頜向左、右側方移動,有助于增強翼內肌與其他咀嚼肌的協(xié)同作用,維護下頜關節(jié)及肌肉的正常功能。

參考文獻
[1]徐永成,原林,李建輝.咬肌、翼內肌與下頜角肥大的相關性研究[J].中華醫(yī)學美學美容雜志, 2002, 8(5):250-253.
[2]崔益群,楊圣杰.翼內肌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學觀察[J].青島醫(yī)學院學報, 1995, 31(3):3.

翼內肌日常養(yǎng)護有保持口腔衛(wèi)生、糾正不良習慣、注意面部保暖等。

保持口腔衛(wèi)生

良好的口腔衛(wèi)生習慣有助于預防口腔疾病,減少因口腔感染等問題對翼內肌的影響。每天早晚正確刷牙,使用牙線和漱口水,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和潔牙。

糾正不良習慣

避免偏側咀嚼、緊咬牙等不良習慣,這些習慣會導致翼內肌受力不均,增加肌肉疲勞和損傷的風險,同時也可能引起顳下頜關節(jié)紊亂等問題。

注意面部保暖

寒冷刺激可能導致翼內肌等面部肌肉痙攣,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面部保暖,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氣或空調環(huán)境下,可以適當佩戴口罩等。

參考文獻
[1]徐永成,原林,李建輝.咬肌、翼內肌與下頜角肥大的相關性研究[J].中華醫(yī)學美學美容雜志, 2002, 8(5):250-253.
[2]崔益群,楊圣杰.翼內肌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學觀察[J].青島醫(yī)學院學報, 1995, 31(3):3.
翼內肌形態(tài)

整體呈四邊形,上頭和下頭的肌纖維匯聚后形成一個較為厚實的肌肉體,其止點處的翼肌粗隆相對粗糙,以便更好地附著于下頜角內側面,從側面看,翼內肌與周圍的肌肉如翼外肌、咬肌等共同構成了面部咀嚼肌的肌群輪廓,使面部在側面形成一定的弧度和立體感。

正常翼內肌

正常的翼內肌在收縮和舒張時具有良好的協(xié)調性和力量,能夠根據(jù)不同的口腔功能需求準確地控制下頜骨的運動。肌肉質地均勻,沒有明顯的壓痛、硬結或萎縮等異常表現(xiàn),在影像學檢查中,其形態(tài)、大小和位置均在正常范圍內,與周圍組織的邊界清晰,無異常的信號改變或結構破壞。

異常翼內肌

炎癥

可由多種原因引起,如口腔感染、外傷等,表現(xiàn)為翼內肌局部的紅腫、疼痛,在咀嚼或張口時疼痛加劇,嚴重時可能影響正常的咀嚼和吞咽功能。

損傷

常見于外力撞擊、過度咀嚼或突然的張口過大等情況,可導致翼內肌拉傷或撕裂,出現(xiàn)局部疼痛、腫脹,下頜運動受限,甚至可能出現(xiàn)咬合紊亂。

肌痙攣

通常是由于精神緊張、寒冷刺激、咬合不良等因素引起,表現(xiàn)為翼內肌突然發(fā)生不自主的強直性收縮,導致牙關緊閉,疼痛劇烈,患者常難以忍受。

萎縮

可由神經損傷、長期廢用等原因引起,翼內肌體積變小,力量減弱,導致咀嚼功能下降,面部外觀可能也會出現(xiàn)相應的改變,如患側面部塌陷等。

參考文獻
[1]徐永成,原林,李建輝.咬肌、翼內肌與下頜角肥大的相關性研究[J].中華醫(yī)學美學美容雜志, 2002, 8(5):250-253.
[2]崔益群,楊圣杰.翼內肌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學觀察[J].青島醫(yī)學院學報, 1995, 31(3):3.

翼內肌的異常癥狀有疼痛、張口受限、咬合紊亂、面部腫脹等。

疼痛

是翼內肌異常最常見的癥狀,可表現(xiàn)為隱痛、脹痛、刺痛或劇痛,疼痛部位主要在顳下頜關節(jié)區(qū)域、下頜角內側或面部深部,可在咀嚼、張口、閉口等動作時加重。

張口受限

當翼內肌出現(xiàn)炎癥、損傷或痙攣時,可導致下頜骨運動受限,張口度減小,嚴重時甚至無法正常張口,影響進食和言語。

咬合紊亂

翼內肌的異??赡軐е孪骂M骨位置改變,使上下牙齒的咬合關系出現(xiàn)異常,如咬合錯位、早接觸等,進而影響咀嚼效率和牙齒的健康。

面部腫脹

炎癥或損傷可引起翼內肌局部組織的充血、水腫,導致面部相應部位出現(xiàn)腫脹,尤其是下頜角周圍和顳下頜關節(jié)區(qū)域。

參考文獻
[1]徐永成,原林,李建輝.咬肌、翼內肌與下頜角肥大的相關性研究[J].中華醫(yī)學美學美容雜志, 2002, 8(5):250-253.
[2]崔益群,楊圣杰.翼內肌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學觀察[J].青島醫(yī)學院學報, 1995, 31(3):3.

影響翼內肌的因素有外傷因素、口腔疾病、不良習慣、精神因素等。

外傷因素

如面部受到撞擊、摔倒時下頜著地等直接外力作用,容易導致翼內肌損傷。此外,在口腔治療過程中,如拔牙、種植牙等操作不當,也可能損傷翼內肌。

口腔疾病

牙周炎、牙髓炎、根尖周炎等口腔感染性疾病,炎癥可擴散至翼內肌周圍組織,引發(fā)翼內肌的炎癥反應。顳下頜關節(jié)紊亂病也常與翼內肌的功能異常相互影響,互為因果。

不良習慣

長期偏側咀嚼,會使一側翼內肌過度使用而另一側廢用,導致兩側翼內肌力量不均衡,容易引發(fā)肌肉疲勞和損傷。此外,緊咬牙、夜磨牙等習慣也會增加翼內肌的負擔,導致肌肉緊張和疼痛。

精神因素

長期精神緊張、焦慮、壓力過大等情緒問題,可能導致神經系統(tǒng)對翼內肌的調節(jié)功能紊亂,引起翼內肌痙攣或過度收縮,進而出現(xiàn)疼痛和功能障礙。

參考文獻
[1]徐永成,原林,李建輝.咬肌、翼內肌與下頜角肥大的相關性研究[J].中華醫(yī)學美學美容雜志, 2002, 8(5):250-253.
[2]崔益群,楊圣杰.翼內肌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學觀察[J].青島醫(yī)學院學報, 1995, 31(3):3.

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的面部,看兩側面部是否對稱,有無一側下頜角處腫脹或塌陷的情況,若有不對稱,可能提示翼內肌存在異常。將手指放在下頜角內側,輕輕按壓并感受翼內肌的情況,正常情況下翼內肌質地均勻,無壓痛。若有壓痛、硬結或肌肉緊張感,可能表示翼內肌有問題。緩慢地做張口、閉口、下頜前伸和側方運動,觀察運動過程中是否有疼痛、卡頓或受限的情況,若存在這些異常,可能與翼內肌功能異常有關。

參考文獻
[1]徐永成,原林,李建輝.咬肌、翼內肌與下頜角肥大的相關性研究[J].中華醫(yī)學美學美容雜志, 2002, 8(5):250-253.
[2]崔益群,楊圣杰.翼內肌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學觀察[J].青島醫(yī)學院學報, 1995, 31(3):3.

翼內肌常用檢查有體格檢查、影像學檢查、實驗室檢查、其他檢查等?! ?/p>

體格檢查

視診

醫(yī)生會觀察患者面部有無腫脹、畸形,以及下頜骨的位置和運動狀態(tài),初步判斷翼內肌是否存在問題。

觸診

通過手指觸摸下頜角內側的翼內肌區(qū)域,檢查肌肉的質地、有無壓痛、硬結或條索狀改變,同時感受肌肉的張力和收縮情況,以評估翼內肌的健康狀況。

下頜運動檢查

讓患者做張口、閉口、前伸、側方等下頜運動,醫(yī)生觀察運動的范圍、流暢性和對稱性,判斷翼內肌及其他咀嚼肌的協(xié)同功能是否正常。

影像學檢查

X線檢查

可拍攝下頜骨的正位、側位和開口位片,觀察下頜骨的形態(tài)、結構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,間接了解翼內肌附著部位的情況,但對于翼內肌本身的顯示不夠清晰。

CT檢查

能更清晰地顯示翼內肌的形態(tài)、大小、位置以及與周圍骨骼、血管、神經等結構的關系,對于診斷翼內肌的損傷、炎癥、腫瘤等病變具有重要意義。

MRI檢查

對軟組織的分辨力高,可以清晰地顯示翼內肌的內部結構,準確判斷是否存在肌肉撕裂、炎癥、水腫等病變,是目前診斷翼內肌病變的重要影像學方法之一。

實驗室檢查

血常規(guī)

當翼內肌存在炎癥時,血常規(guī)中的白細胞計數(shù)、中性粒細胞比例等指標可能會升高,提示存在感染。

血沉和C反應蛋白

這兩項指標在炎癥反應時通常會升高,可幫助醫(yī)生判斷翼內肌的炎癥程度和病情進展情況。

其他檢查

肌電圖檢查

通過記錄翼內肌在靜息和收縮時的電活動,了解肌肉的神經支配情況和功能狀態(tài),對于診斷翼內肌的神經源性病變或肌源性病變具有重要價值。

參考文獻
[1]徐永成,原林,李建輝.咬肌、翼內肌與下頜角肥大的相關性研究[J].中華醫(yī)學美學美容雜志, 2002, 8(5):250-253.
[2]崔益群,楊圣杰.翼內肌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學觀察[J].青島醫(yī)學院學報, 1995, 31(3):3.